關羽,字雲長,三國時河東(今山西解縣)人。為人至忠至義,謹守禮節。年輕時結識了劉備和張飛,三人桃園結義,成為異姓兄弟。關羽從此終生不改初衷,至死不渝,追隨劉備出生入死,成為蜀漢大將,威震華夏,義貫千秋。

關羽一生喜讀《春秋》,並以“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律己教人。“聲禁重”是說不要過多的聽那些纏綿之音;“色禁重”是說不能好色縱淫;“衣禁重”指衣著不必太講究;“香禁重”指不可過份打扮而塗脂抹粉;“味禁重”指飲食不宜太珍貴;“室禁重”指寢宅不必寬大華麗。
關羽為保護劉備的二位夫人,曾被迫降曹。他坦誠的告訴曹操,自己曾受過劉備的厚恩,曾發誓要同生死,這是不能背叛的,所以自己最終還是要去找劉備。
為讓關羽亂君臣之禮,曹操讓關羽與二位嫂子共居一室。關羽於是便自己整晚手持蠟燭站在門外,通宵達旦的一心讀《春秋》,沒有絲毫倦意。
曹操拜關羽為偏將軍,待以厚禮,贈給他很多金銀財寶、綾羅綢緞。關羽封存起來,一點都沒有用。曹操送給關羽一所府宅居住,關羽將一宅分為兩院,內宅嫂子居住,由老兵把守,自己則獨居外宅,只是三天一次在內宅門外躬身施禮,向兩位嫂子請安問好。曹操派眾多美女前去服侍,關羽便讓那些美女都去服侍兩位嫂子了。
曹操見關羽身上穿的綠錦戰袍已經舊了,便立即贈送了他一件新的。關羽卻把它穿到了衣服裏面,外面依舊穿著舊戰袍。曹操笑他何必如此儉樸?關羽說:“我這並不是儉樸,這件舊袍是劉備所賜,我穿在身上就好像見到了兄長的面一樣。我不敢授受了丞相新賜的戰袍,就忘了兄長舊賜的戰袍,所以還是把舊袍穿在了外面。
曹操知道了關羽是個至忠至義之人,也不由的敬重他。在知道了劉備的下落後,關羽留下所受的封賞,掛印留書告辭而去,繼續追隨劉備南征北戰。
後人為了表彰關羽的忠義守節,建廟祭祀,並在他當年秉燭達旦讀《春秋》的地方興建了“春秋樓”,又稱“大節亭”。明神宗朱翊鈞賦詩讚道:“五夜何人能秉燭;九州無處不焚香。”清代許州知州甄汝舟為“春秋樓”賦詩:“秉燭中宵暫避嫌,宅分兩院亦從權。依曹不久仍歸漢,留得英風在穎川。”
 
另一段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人。因戰亂而逃亡至涿郡。其後與張飛一起追隨劉備。建安五年,曹操東征徐州。劉備北逃投靠袁紹,而關羽為曹操所擄。當時操知雲長忠於劉備,遂使張遼前往試探其意向。而在陳壽的三國志申關羽作出以下的回答:
羽歎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
當袁紹遣其大將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操亦遣張遼及關羽為先鋒以抗袁軍。關羽在千軍萬馬中看見顏良之帥旗,遂策馬追之。在一場激戰後,關羽斬了顏良的人頭,白馬之圍遂解。關羽因已報曹操之恩而北走往尋劉備。
赤壁之戰後,劉備以關羽為襄陽太守鎮守荊州。當馬超投降劉備時,關羽曾寫信問諸葛亮馬超可比誰人。亮深知關羽為人,遂回信:
「孟起(馬超)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布之徒,當與益德(張飛)並驅爭先,猶未及髯(關羽)之絕倫逸群也。」關羽閱信完後大悅,以信示於在場賓客。
關羽曾被流矢所中,每當雨天則手臂陰痛。軍醫認為是因箭頭有毒所引起,需要刮骨去毒。關羽遂令軍醫立即治理。當時關羽正與各將領把酒談歡,雖血流盈盤亦談笑自若。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自封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關羽因得知老將黃忠與其齊名而不受將軍銜,後得費詩勸說方受。同年,關羽率軍攻打駐守樊城之曹洪。洪遣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為先鋒以抗羽軍。時值八月雨季,洪水泛濫,于禁七軍皆被淹沒。關羽乘勢追擊。于禁兵敗投降,而龐德被羽所殺。
正當關羽和曹洪在樊城對峙時,東吳呂蒙獻計於孫權,意欲偷襲荊州。十二月,關羽為呂蒙軍所敗而西走麥城,被馬忠所擒殺。
 
 
夜讀春秋
曹操爲暸離間關羽和劉備的君臣關系,有意安排關羽和劉備的兩位夫人同居一宅。關羽安排兩位嫂夫人就宿之後,獨自秉燭立于室外,靜讀《春秋》,直至天明,毫無倦色,令曹操十分感動。後來。關羽將一宅分爲兩院,後院住劉備兩位夫人,前院自己居住。後人因此十分贊揚關羽的人品,譽之爲“大節”。

  關羽得知劉備在河北袁紹處的消息後,便嚮曹操辭行,曹操爲留住關羽,借故避而不見。關羽只好封金挂印,修書一封,闡明“丞相新恩,劉公舊義,恩有所報,義無所斷”。關羽保護二位皇嫂車仗,順官道西門而行。曹操聞報感歎不已,說:“不忘舊主,來去明白,其大丈夫也!”便親自率領部將趕至灞陵橋頭,爲關羽餞行,並賜金贈袍。關羽疑其有詐,立馬橋頭,用青龍刀挑起戰袍披于身上,拱手謝道:“蒙丞相賜袍,日後再圖相報。”

  關羽辭別曹操,開始暸脍炙人口的過關斬將,千裏尋兄的壯舉。 
文章標籤

boktakhongkong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