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睺羅---密行第一

羅睺羅 

一、人間第一幸福兒

佛陀還沒有出家的時侯,是迦毘羅衛國的太子,曾經娶拘利城耶輸陀羅公主為妃。

 

太子和公主同是在十九歲的那年,生下羅睺羅,太子很歡喜,這不是一般人生了兒子的歡喜,而是因為太子曾向父親淨飯大王數次要求出家,均未獲允准,淨飯大王曾說除非有了王孫才肯讓他出家,現在太子眞的生了兒子,他可以達到出家的願望,心中怎不歡喜呢?

當太子要離開王城的那天夜裏,正是二月初八日,是羅睺羅出生的第七天,耶輸陀羅妃正伸着玉臂讓羅睺羅睡在上面,自己也在睡意朦朧中,

就在這時,太子探望了他們最後一眠,即把心一橫,乘着白馬,踰城出家去了。從此,羅睺羅就失去世間上父親的愛撫。

不過,太子出家成了佛陀,父親一變而為老師,能令後來的羅睺羅修成聖果,這也正是天下第一的父親哩!

羅睺羅在沒有丈夫的母親和老來失去兒子的祖父熱愛之下成長了,生為獨一無二的王孫,天天在宮殿裏無憂無慮的過着日子,到了他懂事的時侯,在他小小的心靈上也知道沒有爸爸可喚的悲哀。

不過,他在年輕美貌的母親照拂之下,母親就是他唯一的光明、唯一的慰藉、唯一的保護者。

失去了丈夫的母親,在寂靜的深宮裏,春夏秋冬,度日如年,唯一給她人生希望的就是羅睺羅,母子相依,打發着悠悠的時光。

有人說,耶輸陀羅是苦命的女人,羅睺羅是可憐的孩子,但這只是從世間的俗情上來講,她的命苦,他的可憐,不過是短短的時間而已,有大的犧牲,就有大的收穫。

到後來因為佛陀的度化,耶輸陀羅的出家開悟,羅睺羅的出家證果,這是最榮耀的女人! 這是最幸福的孩子!

佛陀在告別王宮的時侯,本想把正在睡覺的愛子抱在懷中親熱一下,但怕驚醒了耶輸陀羅妃而來阻止他的出家,所以佛陀在看最後一眼的時侯曾說:「等我成就佛陀的時侯,再回來探望此子吧!」

佛陀視一切眾生都如羅睺羅,一個羅睺羅不要緊,無量無數的羅睺羅在等着佛陀的慈愛,佛陀給眾生的是大慈大悲,生為羅睺羅的環境,更容易獲得佛陀的慈悲,所以,我們不要為羅睺羅從小沒有父親可喊而可憐,他是大聖佛陀之子,是孚育在以天地為愛情的搖籃中,所以我們要說他是人間第一的幸福兒!

 

二、不識父親的孩子

 佛陀成道的第三年,從南方的摩揭陀國回到故鄉迦毘城來。上自淨飯大王,下至釋迦族所有的人等,都到城外來歡迎佛陀,這中間沒有參加歡迎行列的唯有耶輸陀羅和羅睺羅。

在耶輸陀羅心中想: 他去出家,為了他我受盡寂寞辛苦,他在外穿了褐色的衣服,我在宮中也和他一樣,我聽到他一日一食的苦行,我也馬上學習做,我這樣對他,還有什麼對不起? 假若他想到我,自然會到我宮中來相見。

是的,十多年來不見丈夫的耶輸陀羅,實在不願在公眾的場所見到佛陀。

當然,這時耶輸陀羅妃的心中,比什麼人都急於要見佛陀,但是,為了禮法、為了自尊,她不得不忍耐着。

她走到宮中的一座高樓上,想從門窗的隙縫中先見一見被人迎接的佛陀。

正在這時,十多歲的羅睺羅走來,對耶輸陀羅說道:

「媽媽! 爸爸回來了! 祖母(憍曇彌)叫我告訴你!」

不太懂事的羅睺羅,這時怎樣也想不出媽媽心中的感慨,他只覺得媽媽今天威嚴得令人不敢親近,不過,這終究是自己慈愛的母親,他又天眞的問道:

「媽媽! 你看宮門口來了那麼多的人,爸爸一定也在裏面,爸爸究竟是什麼樣子呢?」

已經十多歲的孩子了,從他的口中還不知道爸爸是什麼樣子的人,這樣的問話,聽在耶輸陀羅的心中,眞是感慨萬千,大人的心裏、大人的情感,做孩子的總無法完全知道。

耶輸陀羅顫抖着聲音,一手抱着羅睺羅,一手指着遙遠的宮門外,眼眶中含着淚水,回答羅睺羅道:

「你看! 在那一羣沙門中,顯得最莊嚴的那是你的父親。」

這時侯的羅睺羅,兩顆明亮的眼睛張得大大的,很驚奇的說道:

「我不認識我的父親,我所知道的唯有老王,還有最疼愛我的媽媽!」

耶輸陀羅含在眼眶中的淚珠掉下來,滴在羅睺羅的頭上,她緊緊的揑着羅睺羅的手,退回自己的宮中。

離開十多年的佛陀,耶輸陀羅還是第一次偷偷的見到,這十多年來,像夢似的。像烟似的,就這麼無聲無息的過去了。

耶輸陀羅此刻的心,像一塘池水,投進一塊大的石頭,掀起那巨大的浪花,一點不能平靜,正在她哭着等的時侯,佛陀察知她的心,匆匆和別人招呼後,就帶着舍利弗和目犍連到內宮中來探望她。

一個是成了正覺的佛陀,一個仍是很年輕的美妃,像這樣的相逢,為很多人所關心着,莊嚴的佛陀,靜靜的一瞬間,是同情、是憐愍、是慈悲的看着耶輸陀羅。

多情美貌的耶輸陀羅,是愛、是恨,是千變萬化的情緒交織在心中。耶輸陀羅哭着,佛陀默然的立着,等到她那激動的情緒漸漸平靜下來,她才覺悟到她和佛陀之間有一條不能越過的鴻溝,想到佛陀是佛陀,不會再用一些甜蜜的溫言來安慰她,她這才拭乾眼淚,扶着羅睺羅,在佛陀的足前跪了下去。

佛陀很慢很慢的,一字一字的對跪在地上的耶輸陀羅說道:

「讓你辛苦了,雖然我對你是抱歉的,但我對得起一切眾生,請為我歡喜,我現在已達到歷刼的本願!」

佛陀說後,又再看看羅睺羅,很慈和的撫摸着他道:

「眞快! 已經長大起來了!」

佛陀是沒有情感,又像是有太多的情感,佛陀的說話,佛陀的態度,就是開悟的舍利弗、目犍連,聽了都要痛哭一場才好!

十多歲的羅睺羅,現在不知怎樣來稱呼自己的父親,稱呼爸爸吧! 那麼神聖莊嚴的佛陀,自己實在不好意思出口; 稱呼佛陀吧!不知應該不應該。

看到那麼多的沙門比丘跟隨着佛陀,聰明的羅睺羅心中就這樣想道: 佛陀已不是我一人的父親了,佛陀是一切眾生的大慈父!

才十多歲的年齡,就甘願把自己一人的父親奉獻給一切眾生作大慈父,多麼有善根的不平凡的孩子!

 

三、最初的沙彌

 

佛陀在王宮中暫住了幾天,佛陀這次回宮,宮中沒有美女,沒有音樂,沒有醇酒,只有一千多的比丘跟隨着他。莊嚴堂皇的宮殿,暫時成為僧坊精舍。

佛陀知道初學道的比丘,在王宮中住久了,容易對淡泊的僧團生活,生起動搖的念頭,不多幾天,佛陀就帶大家住進離迦毘羅城不遠的尼拘陀林的裏面去。

佛陀雖然住在尼拘陀林裏,但佛陀還常常進宮托鉢乞食或說法,幼年的羅睺羅常常毫無懼怕的樣子,天眞可愛而親熱的對佛陀說道:

「佛陀! 我眞高興常常和你在一起!」

這句話,說明父子的天性,並不是十多年不見面就可以給時間拉開,佛陀也給這句話深為所動似的說道:

「孩子! 總有一天我會讓你常常在我的身傍。」

就在佛陀說過這句話的不久,羅睺羅就眞的出家常常跟隨佛陀去了。

原因是還在深深戀愛着佛陀的耶輸陀羅,自己無法去親近佛陀,常常逗着孩子羅睺羅去跟佛陀玩。她想以羅睺羅為緣,或能打動佛陀的心,對她增加一些情意。所以她常常給羅睺羅打扮得天眞活潑的樣子,穿着華麗的衣服,對他說道:

「你去跟你父親要求遺產,他有我們都沒有見過的寶貝!」

因此羅睺羅就常常跟着佛陀身後說:

「佛陀! 請施給我您的遺產吧!」

這一天正是佛陀乞食以後回到尼拘陀林的時侯,佛陀在前面走着,羅睺羅在後面追隨着,奇怪,就沒有一個人阻止他,他老是跟在佛陀的後面叫着:「請施給我您的遺產吧! 請施給我您的遺產吧!」

耶輸陀羅妃眼看着唯一的愛子跟着佛陀走去的背影,深怕羅睺羅被叫去出家,急得不覺掉下眼淚!

眞的,佛陀一回到林中,便將舍利弗叫來說道:

「舍利弗! 年少的羅睺羅,老是向我要求我的遺產,我不喜歡給他不眞實的幸福和財寶,我所希望給他的是無量寶,所以,舍利弗! 請你就收他出家,讓他做僧團中最初的沙彌!」

佛陀說後,就叫目犍連為他剃頭,禮拜舍利弗為戒師,舍利弗為他授沙彌十戒,這就是僧團中有沙彌之始!

羅睺羅本在母親的懷抱,現在進入僧團,在大聖佛陀的心中還有個用意,因為佛陀在做太子的時侯生養了羅睺羅,自己離國出走,現在成就正覺的佛果,未來迦毘羅衛國的王位,一定由王孫羅睺羅繼承,但在有公天下主張的佛陀,對年幼的孩童做萬民之主,很不以為然,所以乘着機會,就方便的叫他出家。

羅睺羅的出家,這給耶輸陀羅的打擊太大,羅睺羅是她唯一的希望,她如自己的生命一般的愛他,丈夫遠離她,現在孩子又遺棄她,這場悲哀,使她頓覺得日月無光,天旋地轉,她怨恨佛陀的殘忍,十多年來,她所以勉強的過着單調無味的孤獨生活,就是為了羅睺羅,現在從她的手中,佛陀又把孩子奪走,她怪佛陀口口聲聲的在講說慈悲,怎麼對於親人忍心給她嚐那種恩愛別離的苦毒!

當大家閱讀到這裏的時侯,一定為耶輸陀羅的悲切,深深的感動和同情,甚至也有人和耶輸陀羅一樣,以為佛陀的作為,似乎有些太過。不錯,這就是我們大家所謂的人情! 可是,眞理與人情是背道而馳的,降伏人間的弱點 ── 人情,才能與眞理法性契合!

 

四、調皮的童年生活

 

羅睺羅出家做沙彌了,耶輸陀羅妃怎樣也不甘願,可是生米煮成熟飯,又沒有辦法改變,淨飯大王看了也很傷感同情,他就走向佛陀建議說道:

「佛陀! 希望你能够規定,今後要出家的青年,必須有父母的允許才可以。」

佛陀覺得父王說得有理,就很歡喜的採納

萬念俱灰的耶輸陀羅,對人間已經沒有生存的興趣。不久,佛陀的姨母憍曇彌夫人加入僧團做比丘尼,耶輸陀羅隨着很多釋種女人,也趕去毘舍離剃髮出家。

由於耶輸陀羅戀慕佛陀太甚,初加入僧團,一點嚐不到僧團中無執的清淨法樂,可是,給佛陀偉大的聖格感化,不多幾日,耶輸陀羅就開悟了,她恢復了生意,在法樂中她過着安穩自在平和的生活,她很歡喜,很感激佛陀,佛陀也很歡喜,到今天,佛陀對她,才像放下身上的重荷!

羅睺羅出家後,叫他要和大人一樣的認眞修道,那是不可能的,在他出家後的不久,因為僧團中有了沙彌的制度,舍利弗又收了一個名叫均頭的孩子做沙彌,這兩個孩子常常玩在一起,沒有人的時侯,他們也歡喜做做兒童們的遊戲。

一個年輕的孩子,每天生活在嚴肅的僧團裏,假若是自己願意的倒沒有話講,如果是環境壓制的關係,其心裏有着種種變化就很難講。

羅睺羅的出家,他並不感到新的僧團的快樂,不過,他的口上是沒有講過不滿的話,一個孩子在十五歲以前,對大人所指示的言行,自然是百依百順,但一過了十五歲以後,那天賦的本能,對世間自會有不滿現實,以及反抗現實的念頭,不知羅睺羅有沒有過?

那是在羅睺羅十七八歲的時侯,他的性情很溫和,工作也很熱心,但十七八歲的少年,最愛調皮,羅睺羅還像小孩一樣,常常歡喜說謊騙人。

羅睺羅這個時侯是住在王舍城外的溫泉林,有很多宰官、長者、居士來探問佛陀住在什麼地方,他總覺耆闍崛山的時侯,他就說在竹林精舍,因為這兩地的距離,約有二里多的路程,羅睺羅開玩笑的心,使大家徒勞往返,結果仍然是拜見不到佛陀。

當那些人失望着回來的時侯,羅睺羅還笑着問他們道:

「你們拜見過佛陀沒有?」

「大德! 你何必開我們的玩笑?」

「誰開你們的玩笑? 我不過是不放心而已!」年輕調皮的羅睺羅,仍然不肯承認自己的錯。

有錢有勢的富家子,總是仗着父母的勢力和地位,喜歡為非作歹,生為王孫佛子的羅睺羅,雖然在平等的僧團裏出家,因為他是孩子,恐怕總有很多的大人對他寵愛着,因此,在我想,羅睺羅或許也有些嬌生慣養的習性,有些仗着人勢的心理。

像羅睺羅這樣說謊,一次兩次,或許紙老虎還不會給人揭穿,可是次數一多,以說謊作為取笑人,這樣的風聲終於傳到佛陀的耳中,是慈父又兼嚴師的佛陀,聽了以後非常不喜歡,因此有一天就獨自的走向溫泉林來,佛陀想好好的來教誡他一頓。

 

五、佛陀嚴厲的教誡

 

這一天佛陀走到羅睺羅住的溫泉林來,那種威嚴的樣子,羅睺羅感到很意外,他整衣恭敬迎接,等佛陀坐下來的時侯,他就拿水給佛陀洗足。佛陀一句話也不說,等到洗足以後,才指着洗足的盆對羅睺羅說道:

「羅睺羅! 這盆裏的水可以喝嗎?」

「佛陀! 洗足的水很污穢,不能喝的。」

「你就是和這個洗足的水一樣!」佛陀訓斥道:「水本來是清淨的,洗了足就很骯髒! 好比你本來是王孫,遠離世間虛假的榮華富貴,出家做沙門,雖然你還沒有受比丘戒,但你畢竟是受了十戒的沙彌。你不精進修道,不清淨身心,不守口慎言,整天的在講玩笑話騙人,三毒的垢穢填滿狂你的心中,同清淨的水裏有了垢穢一樣!」

佛陀從來沒有這麼嚴顏厲色的對人說過造,羅睺羅低頭不敢仰望佛陀,佛陀招呼他把水拿了倒去,他這才敢移動身子,但等他倒了水回來,佛陀又再問他道:

「羅睺羅! 你去拿這個盆盛飯來吃可以嗎?」

「佛陀! 洗脚的盆不可以盛飯吃,因為盆裏不淨,上面有垢穢粘着,所以不能裝東西吃!」

「你就是和這個盆一樣,雖然做了清淨的法門,但不修戒定慧,不淨身口意,滿心藏着不實的垢穢,大道之糧怎麼能裝進你的心中呢?」

佛陀說後,用脚把盆子輕輕一踢,盆子就滾滾的轉起來,羅睺羅很害怕的樣子,佛陀就問他道:

「羅睺羅! 你怕把這盆子踢壞了嗎?」

「佛陀! 不是! 洗足的盆,是很粗的用物,壞了也不要緊。」

「羅睺羅! 你不惜這個盆,等於大家也不愛護你一樣。你出家做沙門,不重威儀,戲弄妄言,這個結果,誰也不愛護你、珍攝你,就是到了命終的時,也不能覺悟,你會迷中更增加迷!」

羅睺羅全身流汗,他慚愧得無地容身,他發誓以後要努力來改變自己的心。

佛陀說完了這樣嚴厲的教誡,又再說了一個譬喻給羅睺羅聽:

「過去,有一個國家,養有一隻大象,這隻大象勇猛善戰,每當國王興兵征伐的時侯,就給大象穿上鐵鎧,牙上縛好利矛,耳朵放劍,曲刃捆在四脚,把鐵撾繫在尾巴上給他打仗,象雖有這麼多的武器,但眞正交鋒的時侯,牠都把鼻子藏起來,因為象的鼻子很軟弱,中了箭會死亡,為了保護生命,不得不保護鼻子。

羅睺羅! 你也應該和這隻大象保護鼻子一樣,慎守你的語言,假若你戲弄妄言,將會和大象傷了鼻子一般,你的慧命就會死亡,不為眾人愛護,不為智者所喜,臨命終時,更會墮入三途受苦!」

像佛陀這麼極情、盡理、懇切、嚴厲的教誡,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擊中羅睺羅的心,他發願今後要重新做人! 再好的稻穀,我們把他碾成米,裏面仍有些糠末,這必須要用淨水淘洗,所謂白米就是白米了,像羅睺羅雖然有很好的種姓和善根,但必得要佛陀的法水為他洗滌一番,他就會清淨無染了。

從此羅睺羅就眞的像換了一個人!

六、沙彌比丘可同宿

佛陀住在瞿師羅園的時侯,羅睺羅和均頭沙彌一起,也跟師父舍利弗隨侍佛陀聞法。

羅睺羅每天早晨打掃庭院,清潔環境以後,才可以研習佛陀的言教。一大片的園地,清掃一次要費很多的時間,有一天他打掃後,就去聽佛陀說法,等到黃昏到來,他回到自己房間的時侯,有個管理宿舍的比丘就將他的房間交給作客的比丘住,那個比丘便將羅睺羅的衣鉢放到外面去,自己就安住在裏面了。

佛陀的僧團裏,有一人一室的規定,別人把自己的寢室佔去,該怎麼辦? 尤其他還是沙彌,在僧團裏,沙彌是要敬重比丘的,還有佛陀忍辱教示,使他不敢前去問那位比丘為什麼要住他的房間,他癡癡的站在門外,感到進退為難。

其時忽然陰雲密佈,落起滂沱的大雨來,羅睺羅沒有去處可以躲藏,他就進入厠所,雖然空氣不好,他也只得坐在那裏,他此刻稍為感到無家可歸的寂寞,他悄然的端坐在那裏,他努力想着佛陀的言教,無論在什麼艱難困苦的環境裏,無論遭受到什麼麻煩挫折的時侯,都不要起怨毒的心,羅睺羅的修養,現在眞是很進步了。

這時,外面的雨,愈下愈大,低的地方都被水淹沒了,藏在附近洞裏的黑蛇,因被水淹而爬出洞來,漸漸的游到厠所裏來了,熱帶的毒蛇,其毒是非常利害的,羅睺羅一點都沒有注意,這時侯他的生命眞比風中的殘燭還更危險。

佛陀在靜坐中忽然想起羅睺羅,佛陀以天眼察知到羅睺羅的危險,即刻走到厠所的地方,佛陀先咳嗽一聲,佛陀問道:

「裏面是什麼人?」

「是羅睺羅!」

「出來! 我對你講話!」

羅睺羅想不到這就是佛陀的聲音,趕快從厠所中出來,不知不覺的就擁抱住佛陀,雙目滔滔流淚,年輕的羅睺羅,感情仍然不免是脆弱的。

佛陀就問羅睺羅為什麼要坐在厠所裏,他就把經過告訴佛陀,佛陀就叫他先到自己的室內去住。

羅睺羅的歡喜,像從地獄裏走進天堂!

年幼的孩子,割愛辭親,加入僧團,確確實實需要年長的比丘照顧,佛陀以此因緣,就規定還沒有受具足戒的沙彌,可以有兩夜和比丘在一室同宿。佛陀的愛,再微細的地方,他都照顧到。

本來,師父收弟子,應該要負弟子教養的責任,羅睺羅的師父是舍利弗,舍利弗經常在外面幫着佛陀弘化,對於羅睺羅就不能常常照顧到,但自從這次事件以後,舍利弗就叫羅睺羅常常和自己在一起!

七、忍辱的美

 

羅睺羅自從給佛陀嚴厲的教誡以後,又常常跟隨師父舍利弗在一起,接受他的開導,在修行上,進步很快。

佛陀在講經時,舍利弗總是帶着羅睺羅參加法會; 舍利弗在靜坐時,羅睺羅總是跟着坐在身旁;

在佈教時,舍利弗也把他帶在身邊,給他學習一些為法為人的經驗; 每天托鉢乞食,羅睺羅更是跟在舍利弗身後,在僧團中被譽為第二佛陀的舍利弗,實在是羅睺羅最好的恩師。

有一次,羅睺羅跟舍利弗在王舍城乞食,路上遇到一個流氓惡漢,那個惡漢用沙投進舍利弗的鉢裏,並且用棍棒打破羅睺羅的頭。

羅睺羅頭上的鮮血,一滴一滴的流下來。

惡漢見了不但不知錯,還罵道:

「你們這些沙門,總是托鉢為生,滿口慈悲忍辱,我打破你的頭,看把我怎樣?」

十七八歲的羅睺羅,現出咬牙切齒的面容,但舍利弗安慰他道:

「羅睺羅! 如果是佛陀的弟子,應有忍辱的精神,心中不懷瞋恨的毒,當以慈悲憐愍眾生。

佛陀常教誡我們,有榮譽的時侯,不能使心高擧; 受侮辱的時侯,不能使心生恨。所以,羅睺羅! 壓制着憤恨的心,嚴守忍辱,世間上沒有能比忍辱更有勇氣的人,天上人間,不管多大的力量,也不能勝過忍辱!」

羅睺羅聽完師父舍利弗的開示,默默的走到水邊,水裏現出他的顏面,他瞵手掬水洗去血跡,然後自己用布巾把傷口紮起來,見到這情形的舍利弗,心中既安慰又難過。

羅睺羅忍耐着,仍然走在舍利弗的身後,跟着托鉢乞食,在回來的途中,羅睺羅對舍利弗說道:

「我想剛才的疼痛,此劑已不把他放在心中,不過,這世間有着太多的惡人,到處都遍滿了可厭的事物。我不對世間生氣,只想到世間上沒有辦法的人太多。

佛陀開示我們對人、對世間要有大慈大悲,但世間上狂暴的人就欺侮我們; 沙門比丘守忍積聚高德,而狂愚的人反而輕蔑我們; 他們反而尊敬那些殘酷的人。

佛陀眞理慈悲的教示,他們倒反而以為是臭的死屍,天降甘露給豬,豬還是愛吃臭的東西,住在臭的地方。佛陀所宣謂的眞理,慈悲的言教,對那些兇惡以及沒有善根的人來說,也沒有什麼效果。」

羅睺羅第一次把自己的修行,以及對世間的看法,向師父提出報告,舍利弗聽後很歡喜,把羅睺羅在路上說的話,回來告訴佛陀,佛陀也非常高興,稱讚羅睺羅今天很好,對惡人的態度,應該那樣; 對世間的看法,就是如此,佛陀又再說道:

「不知道忍的人,就不能得到佛陀的受用,瞋世恨人,是背法遠僧,常墮於惡道之中輪廻,能忍辱行才能平安,才能消除災難之禍。有智慧的人,能見到深遠的因果,克服瞋心,多行忍辱,佛法的精神、佛法的眞義,和世俗的看法不同。

世間上認為珍貴的而佛法認為下賤,佛法認為好的、對的,而世人不肯實行。忠與侫不能相容,邪的嫉正的存在,惡的不喜善的並行。

貪欲的人不高興無欲之行,在這些情形之下,修道者唯有忍辱,忍是助道的增上緣,可使你早證聖果; 忍像大海中的舟航,能够度一切災難,忍是病者的良藥,可救人的生命之危。

我能成就佛陀,獨步三界,受人天的敬仰,是因為我的人能够安穩,知道忍辱德行的可貴!」

因為羅睺羅被惡人無緣無故的把頭上打了出血,而他在血氣方剛的少年時代,就能像聖者一樣的忍辱,給師父很大的安慰,給佛陀很大的歡喜,並且能够引起佛陀對忍的說法,舍利弗聽了非常感動,羅睺羅聽了含着眼淚,更感激佛

八、開悟的歷程

 

羅睺羅對佔去他房間的比丘,自願讓步; 在路上被惡漢打破頭,他能忍辱; 僅僅這樣的修養,距離開悟還有一段歷程。

聰明乖巧的羅睺羅,對於修行很是精進,歡喜和人開玩笑的沙彌,現在一變而成為有莊嚴儀表的比丘,就在他年滿二十歲的那年,佛陀允許他受具足比丘戒。

年輕的羅睺羅,在僧團中不見得怎樣活躍,他好像很老成持童,公共的集會裏,不容易見到他參加,他總是默默的在用功修行。

可是,不管羅睺羅怎樣用功,他仍然不能開悟是眞的;最大的原因,大概他榮耀的念頭不容易斷除。

不管怎樣,他總是佛陀的愛子,是淨飯大王的王孫,除了教團中上首的弟子以外,其他的比丘不少的都在敬重他、羨慕他、讚美他,動聽的美言,很容易打動年輕修道者的心,那些讚美的言詞,像是可怕的惡魔,使用功精進的羅睺羅不能開悟。

甚至有些比丘,為了羅睺羅的開悟問題,找了機會,請問佛陀道:

「佛陀! 羅睺羅比丘嚴持戒律,精進修道,小罪都不犯,為了求開悟,他好像什麼都不掛在心上,但是,為什麼他還不能從煩惱中解脫出來呢?」

佛陀堅決的回答道:

「持戒淨心,持身端正,一定可以漸漸證道!」

佛陀對羅睺羅能否覺悟的問題,沒有掛在心上,佛陀滿懷着信心,等待那一天的到來。

好幾次,羅睺羅像是開悟的樣子,但他仍沒有開悟,他把自己修行的心得報告佛陀,佛陀總是說他不行,並教他以後常和人講說此身為五蘊和合假相的道理,並要他自己思維我慢、無我、苦樂等法。

有一天早上,佛陀和羅睺羅一同出去祇園精舍,到舍衛城的大街小巷行乞,在路上,佛陀回顧羅睺羅說道:

「羅睺羅! 你要觀色是無常的,受想行識也是無常的; 你對人的身體和心念,以及世間上的一切森羅萬象的事物,都應作無常之想,不要執着。」

羅睺羅聽到佛陀這麼簡單的幾句話後,心地好像恍然開朗了,他告別佛陀,中止行乞,一個人獨自的回到精舍,結跏趺坐,一心思維這深刻的意義,他又用慈悲觀除去瞋恚的心,用不淨觀拋掉貪欲的心,用數息觀平息散慢的心,用智慧觀對治愚痴的心,羅睺羅深入禪定,機緣成熟的時侯,他就開悟了。

佛陀行乞歸來,走到羅睺羅坐禪的地方,佛陀又對他說道:

「用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來對人對事,心量就可以擴大起來,把一切眾生容納在心中,就可以滅惡,數息觀心,可以獲得解脫。」

羅睺羅隨即起坐,頂禮佛陀說道:

「佛陀! 我的煩惱盡,我已證悟了。」

佛陀此時的歡喜,超過羅睺羅以上的歡喜,佛陀便讚嘆他說:

「在我的弟子中,羅睺羅比丘是密行第一了。」

所謂密行,就是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羅睺羅都能了知,都能奉行了。

想到當初羅睺羅向佛陀要遺產,現在他的開悟,就是佛陀給他的無盡的法財!

想到當初他很小的年齡進入教團,不知多少地方給佛陀煩心,現在他捨離了世間虛假的欲樂,而獲得眞正的法樂,算是羅睺羅的幸福,也算是佛陀對世間的人情有個交代,我們應該給羅睺羅恭喜,更應該給佛陀讚美!

九、贈送精舍的制度

羅睺羅開悟以後,在教團裏的地位,更是提高,尤其在家信徒們,對他更另眼相看,不容否認的,在比丘中,要以羅睺羅所受的供養最多。

本來供養多了,物質生活過得豐富,反而障礙修道,不過,羅睺羅現在是覺悟的聖者,身外之物拖累不了他,凡是有雙份的東西,他總是轉贈給別人。

有一次,佛陀在迦毘羅國一個聚落說法的時侯,有一位長者信仰佛教而皈依了,這位長者,尤其對羅睺羅有緣,或許這位長者還有地域觀念吧,他要為羅睺羅發心護法,凡是羅睺羅有所需要,他總是為他做到。

後來,長者特地建築了一座精舍供養給羅睺羅,羅睺羅也就在此安住下來。因為那時行脚的比丘很多,羅睺羅住的精舍裏就常有比丘掛單,可是那位長者以為精舍是他布施的,他總歡喜干涉精舍裏的事,羅睺羅就報告佛陀,請問佛陀怎麼辦? 佛陀就告訴他道:

「羅睺羅! 在我的法中,僧團中的事,在家信徒是不可以管的。在家信徒發心布施精舍,不可因為是他布施的就橫加干涉,你可告訴那位長者,問他供養精舍的目的何在?

如果是施僧,施出去的東西就不是自己所有的,如果他要管理,告訴他精舍不是商店,精舍由僧住持,舍眾護法是可以的,管理則不可以。」

羅睺羅把佛陀的話告訴長者,可是,不能深解佛法的人,往往會給權勢冲昏頭腦,或是過份熱心而執着,要教這位長者不過問精舍,他不能完全放下,就這樣他和羅睺羅的感情有了芥蒂,過去是他尊敬的羅睺羅,現在反而成要他的眼中釘。

有一天,當羅睺羅為了一點事情到舍衛城去,正在這時侯,那位長者就來訪問羅睺羅,一見無人,屋子裏是空空的,於是,乘羅睺羅不在的機會,他便將精舍再供養給其他的比丘。

在家信徒,像這樣出爾反爾的分別心,實在是違背法制的,所以當羅睺羅把事情辦完後回來的時侯,精舍已成為別的比丘所住,他就回到祇園精舍去,佛陀問他為什麼很快又回來,羅睺羅就老實的把精形告訴佛陀,佛陀聽了以後,非常不高興那個長者的作風,佛陀慨嘆不能深切了解佛法的人,要他忠實的奉行佛法,實在很難!

佛陀馬上召集諸比丘說:

「曾經一度布施過人的東西,即使那施主要再送給你,你也不應該接受。」

這不是佛陀護着羅睺羅,法團的法制,都是為了免去未來的糾紛,不幸的是佛陀的語言中了,今日佛教中寺產的爭執,大都就是為了這個原因。

羅睺羅在做沙彌的時侯,房間給人佔去了,他躲到厠所裏去避風雨,為了住也不和人爭,現在他是開悟的比丘了,一度贈送給他的精舍,又再贈送給別人,在闊達如海的聖者胸中,一點不平的波紋也沒有起,倒是佛陀所定的贈送精舍制,我們今日要有把它再說的必要。

 

十、可讚美的入滅

 

在僧團中,成為風雲人物的是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阿難陀等,而不是羅睺羅。

一個嚴肅於密行持戒的人,他只是默默無聲的修道,默默無聲的與世無爭,或者,因為羅睺羅是佛子的關係,佛陀對他有特別多的限制,我們知道羅睺羅有柔順的資性,有堅強的秉賦,但我們也知道他的比丘生活,並不是一個怎樣活躍的人!

所以,在經典裏關於他熱心說法,以及在外道議論的事跡,都不見記載,也不見流傳。

正如佛陀所說的,羅睺羅是一個嚴於禁戒細行的人,是一個密行第一的人!

關於羅睺羅什麼時侯入滅,這正如他的出生,有着兩種說法,有的說佛陀十九歲時,生子羅睺羅; 有的說,佛陀二十五歲時生子羅睺羅。

說到入滅,也有兩種說法,一是說在佛陀湼槃數年前就已入滅; 一是說佛陀湼槃時,他還服侍在佛陀的座前。

印度是一個不重史實事跡的國家,我們中國也有不少幻想誇大的翻譯者,在經典裏記載着佛陀及聖弟子們零星的事跡,實在需要有一番剪裁的工夫!

根據經裏可靠的記事,羅睺羅的母親耶輸陀羅比丘尼是七十八歲入滅的,而羅睺羅的入滅還要比較早些。那是有一天晚上,耶輸陀羅想着很多事情,她想:「憍曇彌,蓮花色都已入滅了,愛子羅睺羅也進入湼槃,我是和佛陀同年出生,今年已經七十八歲的高齡,聽說佛陀八十歲的那年湼槃,本想和他當日同時入滅,雖然現在對佛陀只有法情而沒有私情,可是這仍然是大不尊敬,還不如早些入滅好。」

耶輸陀羅獲得佛陀的允許,向佛陀頂禮感謝以後,現神通騰空而去,當夜於自己的房中,便在定中入滅。

依據耶輸陀羅入滅的記事,羅睺羅是早在父母之前就入滅了,照這樣說來,羅睺羅入滅的年齡不會超過六十歲,大概他只活了五十歲左右的年齡。

當然,在覺悟的聖者,對死的看法,無論遲早,實在是很平常的,捨去虛幻不實的色身,把生命安住於法性理體之內,這不但不必悲哀,反而是很幸運的事! 修道者的證悟解脫,就是要把生命棲息於安穩的住處!

羅睺羅的入滅,不是「壯志不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羅睺羅是在他年輕的二十歲那年,就覺悟證果,這是人生最大的目的,他已經達到,他一定是安心微笑着入滅的。

讓羅睺羅的天眞、溫和、忍讓、堅強、沉着等等的美德和風姿,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吧!讓我們對這天下第一的幸福兒表達最虔敬的讚禮吧!

 

 

 

 

boktakhongkong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