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

中國人喜歡自稱為黃帝子孫 因為四千多年來 中國所以能成為一個文明古國 綿延繁衍的偉大民族 都是拜黃帝所賜

 

四千多年前 我們的祖先剛進化到巢居和農耕時代 雖不再茹毛飲血 穴居野處 但是仍沒有房屋 衣服 文學 交通工具 也不能辨別方向 出門狩獵時 經常會迷失路途 

 

當時 神農氏統一了中華民族 維持了五百多年 至神農氏末期 中國的原野 山嶽及河流間 居住著各種不同圖騰的氏族部落 有大有小 小部落包括兩三個氏族 大部落包括很多個氏族 部落與部落間 往往因為生存利益 而引起戰鬥 但也往往因為互利的原因 而結成聯盟 每個部落都由本部落各氏族 推選出一個領袖 這領袖被稱為酋長 各個部落聯盟 又由各部落推選出一個負責指揮戰鬥的軍事領袖 這軍事領袖 也就是部落聯盟的軍務酋長 中國四境的各部落聯盟 分為四個總名稱 居住在東方稱為夷族 居住在西方的稱為戎族 居住在南方的稱為蠻族 居住在北方的稱為狄族 這就是後世人稱的東夷 西戎 南蠻 北狄

 

這四個總民族名稱中 又分出各種不同名稱的的種族 如狄族有有薰鬻族(即後來的匈奴) 蠻族中有苗族 黎族 傜族 戎族中有犬戎族 西戎族 羌族等等 黃帝族是西北方民族的一種 曾居於涿鹿(今河北省之雞鳴山) 黃帝居住在這個涿鹿山的山灣裡 常常搬遷 來去無定

 

據史記黃帝本紀云:黃帝者 少典之子 姓公孫 名曰軒轅 生而神靈 弱而能言 幼而絢齊 長而敦敏 司馬遷把黃帝形容為一個神童 很快便會說話 幼年時做事已很靈敏 長大後又很敦實敏銳 有絕世之聰明 所以後來黃帝在西戎民族中 成為部落聯盟的崇高領袖

 

黃帝族部落中 有很多不同的氏族 如青雲氏 縉雲氏 白雲氏 黑雲氏 熊氏 羆氏 貔氏 貅氏 貙氏 虎氏 豹氏 鵰氏 鷹氏 鳶氏等等 從這些氏族名稱上 可以看出 黃帝族是一個眾多的氏族部落聯盟組織 各個氏族用各個氏族自己祖宗流傳下來的圖騰 作為族徽 有的是青雲 有的是白雲 有的是熊 有的是羆 有的是狼 有的是虎 有的是鵰 有的是鷹等 這都是圖騰的徽號 上陣打仗時 各氏族的部落 就舉起自己氏族的圖騰 作為旗幟

至於黃帝本身的氏族 是屬於熊圖騰 故黃帝又名有熊氏

 

黃帝有幾位妻子 共生了二十五個兒子 正妻名叫嫘祖 只生了兩個兒子 名叫玄囂和昌意

 

炎帝族(即神農氏族)比黃帝早來到中原地區的黃河流域 炎帝姓姜

姜姓是西戎族中羌族的一支 據說是奉羊圖騰的氏族 史記黃帝本紀云:神農氏世衰 諸侯相侵伐 暴虐百姓 而神農氏弗能征 這是說明神農氏末期 部落與部落之間 經常發生械鬥 遍地刀兵 老百姓就很苦 神農氏族沒有力量鎮壓那些發動戰鬥的部落酋長 又不能制止戰爭 甚至自身也受到南蠻中 苗族和黎族部的首領-蚩尤的襲擊 欲安居在中原一帶 也不可能了

 

涿鹿之戰

那時部落與部落之間並立 誰都想奪取優良的天然環境地區 作為自己部落的生存與發展 中國自古以來 就是以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這一大片平原地區 最為優良 所以古代的戰爭 也都是為了奪取這些地區 而展開戰爭

 

黎族部落聯盟的地區 原在現今福建浙江沿海一帶 後來漸漸伸展到長江流域 黎族中有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 稱為九黎 包含著九個部落 每個部落又有九個氏族酋長 共有八十一個酋長 這九個黎族部落聯盟的軍事酋長 名叫蚩尤 蚩尤率領著這一強悍氏族部落聯盟 逐步的向北移動 由長江流域 進展到黃河流域 與炎帝族所屬地區的部落聯盟 發生了戰鬥

 

炎帝族本來平靜的居住在現今山東 河南 山西一帶 從事著神農氏末期 新石器社會的耕稼和畜牧生活 可是九黎族侵入之後 把他們安定的生活打破了 炎帝發動了族人 抵抗這外來的侵襲 戰爭開始後 由於炎帝所用的武器 還是限於石斧 石刀石錘等 而九黎族已經有了長柄大刀 長戟 以及弓弩了 炎帝族方面 雖有弓箭 但都是用來狩獵 還沒有用於戰爭 所以炎帝族在武器上 敵不過九黎族的銳利 被殺傷的人 既多且眾 於是節節敗退 大好河山 眼看就要拱手讓人了 炎帝族逐步的逃難 從現今的山東河南山西等地 退到河北省境 接近黃帝族所居的涿鹿邊緣

 

黃帝與炎帝這兩大族 雖然曾經因為生存競爭 在邊境地區 發生了止一次的小戰鬥 黃帝族早就有意向南移動 爭取黃河流域那肥美的土地 可以耕稼 飼養牲畜和捕魚等 但由於黃炎兩族 在血上 是同一個祖先(所以中國人也自稱為炎黃子孫) 所以爭鬥得不太激烈 黃帝族也並沒有像九黎族那樣 雷厲風行地挺進到中原地區的黃河流域 迫炎帝族連生存的機會都沒有 故當炎帝族退到涿鹿邊境 就伸手向黃帝族求援 黃帝族一來是為了援救這個同種族的兄弟氏族的危亡 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自衛 眼看著九黎族打到黃 帝族所居的心臟地區-涿鹿來 如果不援救炎帝族 連自己黃帝族的生存 也不能保住 於是黃帝族就起而奮鬥

 

蚩尤率領著強悍的九黎族 己經席捲到黃河流域 他倚仗著自己的部落強大 武器銳利 佔有的後方地區廣濶 蚩尤的野心和壯志 驅使他必定要把炎帝族 斬盡殺絕 連帶把黃帝族 也給消滅 而改由黎族統治這錦繡山河 蚩尤追奔逐北 趕到了涿鹿 和黃帝族戰鬥 黃帝族那時 物質文明 比炎帝族進步 黃帝已發明了在水上飄浮的舟船 用輪子滾動的車 舟車的發明 原是用於載重 節省人力 而一旦發生了生死存亡的戰爭 這種發明 也用到戰爭上了 除了舟車之外 黃族在兵器上 也比炎帝族進步 弓箭已經不止用於狩獵 也用於戰爭 這是和九黎族的弓弩抵消了 九黎族有的武器 黃帝族也有 在短兵相接的時候 九黎族雖有長刀 大戟 而黃帝也有比普通石刀石槍 更堅固的玉石長槍和刀斧 因而九黎族不能在武器上佔先 雙方也是是打個平手 另外黃帝族還有一最大優勢 就是蚩尤所率領的九黎族 須要經過長途跋涉 跨過黃河流域 才能到達涿鹿腹心之地 所謂疲勞之師 成為強弩之末 黃炎兩族聯合作戰 黃帝族是以逸代勞 炎帝族則是生死一戰 一人拼命 萬夫難敵 何況黃炎兩族 是以堂堂正正的正義之師 迎敵侵略之兵 在人心上 首先已取得了勝利

 

九黎族與黃炎兩族 在涿鹿展開了戰鬥 蚩尤乘勝利的餘威 本想一鼓盪平黃炎兩族 但他碰上這個堅固不拔的陣地 怎麼也攻不進去 涿鹿之戰 九黎徹底失敗了 領袖蚩尤 也成了俘虜 經黃帝審判 處以死刑 在涿鹿軍前 把蚩尤正法 其他殘餘部隊 從黃河流域 退回到他們原有的南方 一部份撤退不了的 便成為俘虜 化入到炎黃兩族內 所以後世稱老百姓為黎民 就是這個典故 

 

涿鹿之戰 是中國有史以來 第一場大戰爭 是華夏氏族與蠻族一場爭奪文明的戰爭 如果當時戰爭勝利者 不是黃帝這一方 而是蚩尤那一面 今天的歷史 就不可能是這樣了  

 

阪原之戰

如果說涿鹿之戰 是與外族爭生存的戰爭 那阪原之戰 就是內部發展競爭的戰鬥 阪原在現今河北省懷來縣境內 在涿鹿之東 兩地相距很近 是炎帝族從黃河流域 退到北方所居留的地方

 

涿鹿之戰結束後 九黎族從北方撤退 順著黃河流域 回到南方 原來黃河流域的廣大地區 當然炎帝族要重行回來居住 可是涿鹿之戰的主力軍 是黃帝族 而不是炎帝族 那時炎帝族已經是寄人籬下 雖然是炎黃兩族聯合作戰 但戰爭的指揮 事實上是黃帝 戰爭得到勝利 是黃帝族居首功 如果讓炎帝族獨取了勝利的果實  黃帝族又怎會甘心 炎帝族要收復失地 不容黃帝族置喙 炎帝族要重回天然環境優美的黃河流域 再度過安定的生活 這是黃帝族難以忍受的 當年黃帝族 也曾為了向南發展 幾度與炎帝族發生戰鬥 現在這個地區 本來已被九黎族佔領 後經黃帝族出了最大的力量 才把九黎族打敗 收回失地 在情在理 黃帝族與炎帝族都應共同擁有這黃河流域的權利 可是炎帝族不讓 他們認為這地區本來是炎帝族的 為我所獨有 是理所當然的 黃帝族僅憑幫助炎帝族擊敗九黎 就想分有這個地區 未免太貪心了 於是不肯讓步 黃炎兩族之間 就在這爭議上 發生了爭執 爭執逐漸擴大 繼而演變成戰爭 這個內戰 叫做黃炎之戰 也就是阪原之戰 史記黃帝本紀云:炎帝欲侵陵諸侯 諸侯咸歸軒轅 軒轅乃修德振兵 治五氣 藝五種 撫萬民 度四方 教熊羆貔貅貙虎 以與炎帝戰於阪原之野 三戰然後得其志

 

所謂炎帝欲侵陵諸侯 諸侯咸歸軒轅 這諸侯是指當時各部落 黃帝打敗蚩尤後 聲名遠振 各部落都對黃帝的威望 具有崇仰之心 願意跟著他走 這是想當然的事 炎帝是被蚩尤打敗 逃到黃帝這邊來作客 說他有侵陵諸侯的力量 大概還不會 只是炎帝不甘心 把自己原有在黃河流域的優美地區 從蚩尤手裡 過渡到黃帝手裡 這是他最不甘的 炎帝想聯絡各部落 重回故土 也絕對可信 他對黃帝不服之心 漸漸的暴露出來 但黃帝還不敢立刻對炎帝動手 所以才有修德振兵 撫萬民 度四方之說 修德振兵 就是修明政治 整頓甲兵 撫萬民 就是對人民安撫 無微不至 度四方就是關懷幫助四方的部落 

 

炎帝雖然勢孤力弱 處於極不利的地位 但從黃帝發動了熊羆貔貅貙虎 這麼多的氏族與炎帝作戰 而且打了三次 才能結束這場戰爭 想見這場戰爭的激烈 雙方都有很大的犧牲 黃帝才取得勝利 炎黃之戰是內戰 也是統一的戰爭 炎帝戰敗後 黃帝族才能順利的伸展到中原地區 黃河流域一帶 才能統一炎黃各氏族的部落 被各部落聯盟 尊為天子 結束了神農氏時代 而由黃帝替代了神農氏 為天下之尊

 

天下統一後的內部 不是完全沒有戰爭的 炎帝雖然戰敗 但仍有少數部落 不服黃帝指揮 這就是史記黃帝本紀云:天下有不順者 黃帝從而征之 平者去之 披山通道 未嘗寧居 東至於海 登丸山 及岱宗 西至於崆峒 登雞頭 南至於江 登熊湘 北逐葷粥 合符釜山 而邑於涿鹿之阿

 

黃帝為了平內亂 沒有一天閒過 東到海邊 登山東的泰山 西到甘肅平涼之西 登崆峒山(即雞頭山) 南到湖南的益縣 登熊耳山及湘山 北方的葷粥(即薰鬻)又作亂 不得不與葷粥族作戰 把葷粥族趕回他的故地 而後才在涿鹿西南釜山合符 符是一種信物 竹子做的 竹子上刻字 一剖為二 合符就是把剖開的竹板 合在一起 表示合於符節 黃帝合符釜山 就是召集天下諸侯 都到釜山來聚會 確立黃帝統一天下的信符 據說有萬國來朝 萬國是泛指有上萬的部落之多 都到釜山來朝拜黃帝 奉黃帝為天子 天下一尊的共主 黃帝乃正式以涿鹿 作為都邑 黃帝時代 從這時便開始了

 

黃帝時代 是文明的創始時期 上國衣冠拜冕旒 也正說明了黃帝時代 使中國走上了文明的道路 黃帝發明了舟車 弓矢 指南針 文字 中國上古時代 是以結繩記事 到了伏羲氏時代 進步到用八卦來代表事物 八卦到底有限 一個卦型 代表了太多的事物 也會使人弄不清楚 到了神農氏時代 有人已懂得畫圖代表事物 為文字打了雛型的基礎 黃帝時代 史官倉頡把前人創造的畫案 畫成象形文字 有形的東西並不太多 所以創造文字 數目也很少 從黃帝時代起 有了文字 這是文明一大進步 後來有所謂六書 六書就是象形 指事 會意 形聲 轉注 假借 六個名稱 近時從地下發掘出來的甲骨 鐘鼎 上面的文字 是殷代遺物 己經發展到一千五百多個字了 那時的文字 除了象形 也有了指事 形聲

 

中國第一部字書〔說文解字〕上說:「倉頡之初作書 蓋依類象形 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 即謂之字」可見象形文字 是中國最早的文字

黃帝時代 亦發明了衣服 上古時的人 披著樹葉 獸皮 神農氏時代 有類似布的麻織品出現 但也只是圍在身上蔽體而已 到黃帝時代才有正式衣冠 黃帝的正妻嫘祖 見到一種蟲類 從咀裡吐出一根晶明透亮的東西 連續不斷 直到自己身子裹在吐的絲裡 結成厚厚繭 嫘祖好奇心動 把這樹上的繭取了回去 偶爾一失手 這繭落在滾水中燙得繭成熟了 拖出一根絲頭 嫘祖因為水太燙 一沒有取出整個的繭子 僅扯到一根絲頭 誰知這絲頭越拉越長 且很堅靱 嫘祖就用手指把繭絲繞起來 越繞越厚 這繭絲從頭繞到尾也不斷 嫘祖悟出了 假如用這絲織成布 豈不是比麻更結實嗎 於是又到樹上去尋蟲繭 看到未結繭的蟲正在吃樹葉 這樹原來是桑樹 嫘祖就採下桑枝桑葉 取回幾條蟲 放在家裡飼養 養一定的時日 這蟲就在家結起繭子來 嫘祖把這經過告訴了百姓 家家都養起這種蟲 等牠結了繭 就投進滾水裡煲 抽出絲 而後織布 不但比麻布結實 並比麻布光澤鮮麗 後來稱這蟲為蠶

 

蠶絲織成的布 光滑白潤 裹在身上 又輕又軟 但不耐污 不久就染上了污迹 在野地裡採摘野生植物的人 有時被植物放射出來的色素 染得一塊青 一塊黃 於是漸次又發明將白色的絲織品 染成有色的織布 果然鮮艷奪目 從裹身的五色布 再發明依照身體的式樣 製成有袖子的衣裳 從此衣冠制度就定下來了      

 

黃帝還造宮室 黃帝時代以前的人 雖從有巢氏就發明了窩巢 經燧人氏 伏羲氏 神農氏 早從樹上移居到地下 但進步得並不快 仍舊停留在窩巢形式上 改良地方因已不少 還是一個茅棚 直到黃帝時代 才有正式房屋

 

黃帝又定干支 即是曆法 黃帝時代 有一個人名為大撓 懂得天文 定出了天干與地支 天干共有十個字 即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共有十二個字 即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把天干第一字 與地支第一字拼合起來 稱為甲子 接著便是乙丑 丙寅 丁卯 一直拼合下去 等到天干的最後一個字拼完 而地支還餘剩兩個字 便用天干第一個字 再從頭與地支第十一個字拼合起來 如此連貫的拼合下去 要拼完了六十個才是一周 干支拼合起來成為年 一周為六十年 又一年分四季 十二個月 大月三十日 小月二十九日 間有閏月 

 

曆法的發明 是與農業發達 有密切的關係 種植農作物 必須掌握天時 不能違反季節 這是從神農氏時代 人們籨農耕中獲得的寶貴經驗 到黃帝時代 由大撓總結了先代農民的經驗 作出了干支 定成曆法

 

黃帝時代 還有一個名伶倫的人 制定了樂律 據說伶倫精通樂理 他把竹子截成十二個長短不同的竹管 鑽上了眼子 用咀吹出聲音來 聲音高下清濁 各有不同 分成十二個音楷 叫做律呂 再用律呂製成各種不同的樂器 黃帝祭天 以及各部落在豐收 獵獲之餘 開慶祝大會時 便會奏起樂器樂曲 唱起歌來 比從前吹着牛角號要優美多了

 

黃帝又繼承了神農氏的傳統 在嚐百草之後 發明了醫治疾病的方法 據說黃帝時代 有個名叫歧伯的人 懂得醫理 就多方探討 終於被他用藥草治好了很多人的疾病 他曾把治病經驗 和黃帝的一問一答 記錄下來 成為一本中國最古的醫書 名叫黃帝內經 後世人稱歧黃之術 歧即指歧伯 黃即指黃帝

 

黃帝時代 還有一個名叫隸首的人 懂得數學 制定了度量衡 使後世人知尺寸多寡輕重

 

據說黃帝時代 已經發明銅器了 黃帝鑄寶鼎 就是用銅鑄的 銅器出現 石器就落伍了 銅不僅用之於兵戈 成為銳利的武器 用之於耕作 也較石器好 黃帝時代 文明飛躍進展 鑄錢巿物 計畝設井 劃野分州 政治環境相當安定 人民生活也不斷改善 是以文化昌明 駕乎四周夷狄之上 漢民族乃自稱中國

 

黃帝軒轅氏活到一百歲 有一天到首陽山採銅鑄鼎 寶鼎鑄成 黃帝便離世了 相傳黃帝離世時 上天派了一條龍來 張牙舞爪在黃帝面前 表示迎接之狀 黃帝便跨上龍背 冉冉上升 到天庭去了 

boktakhongkong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